名片設計範本-印刷昶http://www.icashprint.com/
名片設計範本-印刷昶

目前分類:印刷常見用辭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印刷常見用辭
01.請問「直壓」、「疊印」、「過網」?
直壓與疊印意思相同,將上層的填色直接壓印至下層,大都應用在有底色上方的黑色
文字,主要是為避免印刷時未套準而漏白邊。
未設疊印 疊印
過網—將圖像加上網點,使之產生印刷時連續調之影像,目前多由RIP 處理。
02.什麼是漏白、補漏白?
漏 白—不同色版在印刷時因印刷時未套準而漏出紙色。
補漏白—為避免漏白,將淺色色塊漲出與深色色塊交疊。
漏白邊 補漏白
03.加印特別色需做什麼處理?
需注意上述疊印與補漏白之設定。
04.請問什麼是「清樣」?
未曾聽說過,查了一下可能是跟「毛樣」的意思一樣、「單張打樣」。
05.排版時的文字走向該注意?普遍來說,左翻書以橫書居多,右翻書則以直書居多。
06.「合於台數」是什麼意思?裝訂一本書藉的基本單位為「台」,以 A4、B5 為
例,16 頁=1 台,32 頁=2 台,8 頁=0.5台,24 頁=16+8=1.5 台,所以若 A4 的書要「合於台數」,
則頁數需為 4 的倍數,如此裝訂廠才有辦法以機器裝訂。但不同的成品尺寸會有不同的算法,無法概括而論。
07.請問印刷紙張規格(分類)、厚度(磅數)?印刷紙張規格主要分為四六版、菊版、特殊開。
厚度(磅數)指的是紙張的重量,磅數愈高,紙張愈厚。種類繁多故不詳述。
08.請問印件的落版及書籍的落版方法及不同?
一般印件落版—需計算「成品尺寸」可在「付印紙裁」上可排幾模。書籍落版—需考慮翻法(左、右翻)、
裝訂方式(膠裝、騎馬訂)、頁數、開數…等
09.請問拼版:大版、套版、輪轉版各是什麼?大版—書籍的每一頁都有它該「住」的位置,
且有一定慣例可循,依此慣例繪製出來的版面結構稱之為大版。套 版—不知是否為「前後版(正反版)」的意思,指的是紙張正面以一份版印刷,
反面以另一份版印刷,兩份版之內容不同,各自獨立。輪轉版—指的是紙張正反兩面共用一份版來印刷,可以用來處理非整數台的尾數台,
如問題六所述,20 頁=16+4=1.25 台,其中 16 頁為 1 台前後版,4 頁即為輪轉版。前後版輪轉版
10.晒版的目的?將網片用感光的方式將內容複製到 PS 版上,以利上印刷機印刷。(網片軟趴趴的無法裝上印刷機)
--------------------------------------------------------------------------------
11.印刷後加工:軋型、壓凸、上光、打裂線是什麼?軋型—非矩型之印刷成品,需以刀模切出其特殊形狀者。
例如:紙盒、紙扇子。壓凸—在紙張上以機器壓出突起的紋路。上光—在紙張上以機器上油或包覆塑膠,使其表面具亮光或平滑的效果。
打裂線—為方便紙張可以完整地撕下,所壓上的不連續虛線,例如:摸彩券。
12.裝訂方式疑問:摺紙的種類摺紙的種類--摺紙只要分為萬能摺與連續摺兩大類,萬能摺又包含十字折、N 字折等。
13.印刷品印刷時該如何得知及選擇適當的網線配合?報紙可使用 105-133 線,一般印刷品 150-175 線,高級印刷品 200 線。
14.何謂色彩管理?要如何作色彩管理? 同樣的色彩資訊在不同的系統、設備、裝置、媒材上會有不同的輸出結果,例如在螢幕上看到的顏色
與印表機印出來的顏色不盡相同。為了減少色彩轉換時所可能產生的色差或失真,可以透過色彩管理機制,修正各機器在描述相同的顏色時的差異。
色彩管理系統針對色彩制定出一套通用標準,一般通稱為色彩描述檔,任何輸出、入端機器可藉由特定軟硬體產生其特有之色彩描述檔,
而後藉由色彩校正工具來作色彩的校正工作,以調整該機器對色彩的描述及定義,而經過色彩校正後的機器,不論輸入或輸出色彩時都可以產生比
較正確的色彩描述定義。15.什麼是色彩描述檔?印刷色彩描述檔如何製作或從哪裡取得? 相同的 R.G.B.、C.M.Y.K.檔案,在不同的系統、
設備上會呈現不一樣的色彩,因此使用色彩描述檔作為不同設備之間色彩轉換的依據、標準,使得色彩能一致地表現在不同的設備上。目前的輸入設備
、螢幕、輸出設備等都應會附有依據 ICC 國際規格製作的色彩描述檔,只要正確地設定數位設備的色彩描述檔,理論上,即在各種設備之間取得較為
一致的結果。而實際上有的數位設備並不會附上色彩描述檔,或者是由於設備的老舊、環境的變化等因素,使得原本的色彩描述檔不堪使用了,
此時,就必須借助於專門的設備及軟體,來產生對設備量身訂製的色彩描述檔。 16.什麼是 UCR 與 GCR?印刷的順序為何? UCR—底色置換法,
在影像最暗部區域,減少 C、M、Y 色,增加一定量 K 色。GCR—灰色置換法,消除灰色中 C、M、Y 色相加部份,並以一定量 K 色取代。印刷的
順序—原則上為 K C M Y,但依不同屬性之印件會做不同的調整。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柔性版印刷
柔性版印刷,也常簡稱為柔版印刷,是包裝常用的一種印刷方式。

柔性版印刷是在或聚酯材料上製作出凸出的所需圖像鏡像的印版——就像是小孩玩耍的土豆印。油墨轉到印版(或印版滾筒)上的用量通過網紋輥進行控制。印刷表面在旋轉過程中與印刷材料接觸,從而轉印上圖文。

柔性版印刷的命名是因為它原來是用於印刷表面非常不均勻的瓦楞紙板的,需要印版表面與紙板保持接觸,因此應該具有很好的柔性。而且,紙板上未印刷的高點不得印上印版上殘餘的油墨,這就要求印版上非圖文部分具有足夠的深度才能夠達到這點要求。<br />

原始的柔性版印刷是非常低劣的。在最近幾十年裡,印版材料的改進和印版製版方式得到大幅度改進——通常是照相曝光然後用化學腐蝕,現在採用雷射直接雕刻。全彩色圖像的印刷也成為可能的。

柔性版印刷有優於平版印刷的地方,它可以使用廣泛範圍的油墨,在廣泛的不同印刷材料印刷都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柔性版印刷應用在:棕色紙板盒、玉米片包、易碎品包裝、乳酪罐、紙餐巾以及牆紙。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雕版印刷之起源
雕版印刷最早是在中國發明的。十九世紀末曾有日本學者島田主張中國在公元6世紀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據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書本」一詞;又根據明《河汾燕閑錄》中「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一語,認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但多數學者認為島田根據不足,主張隋朝還沒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唐朝。1。文獻根據有: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造泥制底及托模泥像,或印絹紙隨處供養。」
(唐)馮贄:《雲仙散錄》:「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餘。」
最早的印刷品紀錄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書始於唐貞觀,其主要依據是明史學家邵經邦的《弘簡錄》,唐太宗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約在貞觀十年(西元636年)印刷。書中還引唐馮贄《雲仙散錄》:唐玄奘印施普賢菩薩像(約西元645~664年)施送四方為旁證。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14年)雕本《開元雜報》是世界最早的報紙。
雕版印刷佛像在唐朝的盛行,和佛教有莫大關係,後來印刷的範圍擴大到其他經典。

(宋)朱益:《猗覺寮雜記》:「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後唐方鏤《九經》」。
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實物有:

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于7世紀末中國唐朝武則天時代(據一份「反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最古老木板印刷物被載入歷史教科書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並非出自新羅時代(8世紀初~751年前),而是高麗初期(11世紀初)的印刷物。隨著1966年在佛國寺釋迦塔2樓舍利函中,與《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起出土的《釋迦塔重修記》最近被解讀,從而證明該佛經系 11世紀產物的證據浮出水面。因此,日本的《百萬塔陀羅尼經》(公元770年)成為最古老木板印刷物的可能性變大。)。
日本奈良法隆寺《陀羅尼經》,約770年印刷于日本。
敦煌發現的《金剛經》,868年印刷,雕工精細,遠勝早先的陀羅尼經。
中國傳統的年畫中至今還保留有木版年畫工藝,例如著名的楊柳青年畫。

由於雕版印刷製作的印版只能用於特定的印刷品,製版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貴。為解決製版的問題,後來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由於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複使用,使印刷的整體效率大大提高。相傳最早是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早期的活字使用膠泥製作,近代則改進為使用鉛字。

活字印刷是由畢升在1040年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發明的。在12世紀和13世紀,有許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圖書館,含有幾萬書印刷的書。 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的根據是:

①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是我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說的近世當然是宋代,說明用錫活字印書是在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在《藏書紀要》(18lO)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確確說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印刷的傳播
中國的元代,中國和歐洲的交往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蒙古的遠征,將中國的文化帶到西方,一是西方的傳教土也多次來到中國,回國時也帶去了中國的印刷技術。西元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多年,在他的《遊記》中,敘述了中國印刷紙幣的情況。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印刷情況。據說,在這一時期,也有人把中國的印刷品及雕版帶到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爾後出現的是活字印刷。只是歐洲從雕版印刷過 渡到活字印刷用時較短。

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的路線,在很多著作中所談的有三條。一條是歐洲的傳教士和旅行家直接把中國的印刷術帶到歐洲;另一條是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第三條則是由俄國人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中國的印刷術最可能通過穿過絲綢之路的維吾爾人傳入中亞,經過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但有人認為缺少足夠的證據。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母雕版,是在敦煌發現的十四世紀古維吾爾文木活字。

德國美因茲的約翰內斯·谷登堡于1440年發明了歐洲的印刷技術。根據他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一開始就使用油性墨。不過,研究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西方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漢學家安田朴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1]。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版印刷
無版印刷(Plateless Printing)意指無需製版的印刷技術。
在家庭產品的定義中,印表機便是代表之一;在商業產品之中,DI(Direct Imaging)印刷機是一門新的印刷技術,是結合電腦、資訊、環保的一種新時代技術。透過電腦與網路的聯繫,印製印刷品時不再需要經過輸出底片、製版、曬版、上機、控墨等環節,一切皆由DI印刷機自動生成。<目錄 [隱藏]
1 無版印刷機的產生
1.1 無版印刷術的原理
1.2 無版印刷術的優、缺點
2 無版印刷機的現況
3 參考條目
無版印刷機的產生
九十年代初期,由Presstek 創辦人之一 Robert Howard參照雷射印表機的印刷品產生方式,結合九十年代的印刷機製造大廠:海德堡以及Agfa 等公司協力完成整個研發。

 無版印刷術的原理
將印刷機上的噴水頭換成靜電印刷頭,然後將原來的PS版改成特製三層版,第一層為矽化物,第二層為沾墨層,第三層為底版,作為支撐第一、二層之用,當檔案經過RIP後傳至印刷機時,靜電印刷頭會把第一層的矽化物融出印刷紋路,進而露出沾墨層。印刷時,矽化物層會排除油墨,沾墨層會吸附油墨,進而印製在印刷品之上。
 無版印刷術的優、缺點
縮短生產流程:與前端製稿中心結合,經由POSTSCRIPT RIP後,把RIP過的分色影像傳至印刷機上,免去底片,多色同時自動製版、上版、不需校正,印刷不用水當然也不用水墨平衡。省去了輸出底片、製版、曬版、上機、控墨等環節。整個過程便如同使用印表機一般,只是工業用的比較大臺而已。
環保:免去版材的浪費,也免去版材存放、廢棄、回收等問題。<br />

無版印刷機的現況截至2006年五月,海德堡宣布停止開發有關DI印刷機的專案,轉投向大版面CTP流程印刷機的開發,市場其他業者紛紛跟進。但仍有部分業者鼎力支持,未來仍然不可限量。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版印刷
當印刷術進入到資訊時代後,印刷與數位資訊結合的結果,便產生了高效的印刷方式,而紙版印刷便在這種環境底下產生。
紙版印刷可以說是無版印刷的過渡產品,但在當初開發時,它的定義卻是取代目前平版鉛版的一種產品,只是後來又出現無版印刷機,從此便被歸類為無版印刷的過渡產品。
紙版印刷機的出現,由於版材是在印刷機內部自動生成,因此它減少了印刷工藝中的印刷:製版、印刷:曬版的流程,屬一次性印刷,退版以後便失去它的用處,也無法在回收利用。

目錄 [隱藏]
1 紙版印刷的作用原理 
1.1 紙版的產生過程 
1.2 紙版的印刷原理
2 紙版印刷的應用面  
 紙版印刷的作用原理紙版的產生過程
紙版可以歸類為網版印刷術中的一種,它的版材是一種光感應材料,若把欲印刷的紋路看作黑色並把紋路放在版材之上,紫外線照射過後,感應到紫外線的地方會硬化並成為阻隔油墨的區塊,黑色紋路之下因無法受到紫外線的照射,該區域無法阻隔油墨的通過,因此便形成簍空的印紋。
 紙版的印刷原理
當紙版產生後,會緊密的貼附在油墨滾筒之外,紙版印刷機的油墨注入方式與平板印刷機的油墨注入方式不同,它注入的地方為由墨滾筒的中心,當油墨滾筒運作時,因離心力的作用,油墨會向外噴灑並通過簍空印紋的地方,落在紙張上面而形成印刷作用。<br />
紙版印刷的應用面
紙版所產生的印刷品因其獨特的生產方式而有所限制,目前僅知大部份用於紙類印刷品之上,且此類印刷品的面積通常都不大。 廣告傳單、書籍為此類印刷術的最大產品。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是以平面的印版印刷的一種方法,也是製造半導體和MEMS設備的方法。
目錄
1 印刷
1.1 原理
1.2 早期工藝 2 半導體用平版印刷
3 外部連結 印刷原理
平版印刷是基於油和水互斥的原理手動工藝。

圖像用油基的媒介放在印版表面上;然後用酸將油「燒入」印版表面中。在印刷時,表面先覆上水,水份留在非油性的表面,但不會留在油性的部分;然後用輥子塗布油性油墨,油墨只附著在表面油性的部分。
早期工藝
平版印刷是由波西米亞的阿羅斯·塞尼菲爾德于1798年發明的,這是凸版印刷自15世紀發明以來第一種新的印刷工藝。在平版印刷的早期年代,使用一種平滑的石灰石(limestone),因此平版印刷的英文名稱lithography或lithos來源於古希臘的「石頭」一詞。在油基的圖像放到石頭表面後,用酸蝕入石頭的表面下,再塗上阿拉伯膠的水溶液,其只附著在無油的表面上,然後密封起來。在印刷的時候,水附著在阿拉伯樹膠的表面,但不附著在油性部分,而印刷時使用的油性墨則相反。
平版印刷發明後的幾年裡,這個印刷工藝用於印刷多色的圖像,在19世紀稱為彩色平版印刷(Chromolithography),這個時期的許多精美的彩色平版印刷品和出版物現在還存放在美國和歐洲的博物館中。每一種顏色使用一塊石頭印版。主要的難題是如何使圖像套印準確。
參見: 平版印刷的發明,作者Alois Senefelder, (英文譯本,1911年)
現代工藝
今天,平版印刷使用的是鋁版。印版已經用刷子刷出砂目,或稱為「粗糙化」處理,然後塗上平滑的一層感光膠。將所需的圖像的照相陰圖放在印版上進行曝光,在感光膠上形成陽圖圖像。感光膠經過化學處理後去除未曝光的感光膠部分。印版裝在印刷機上的滾筒上,用水輥在印版上滾過,將水份附著在印版的粗糙部分或稱非圖文部分。然後用墨輥在印版上滾過,只將油墨附著在印版的平滑的部分或稱圖文部分。
如果這個圖像直接傳送到紙張上,則產生正讀的圖像,但是紙張就會濕了。現在採用的方法是用覆有橡皮布的滾筒滾過印版表面,能擠去水份,轉印上油墨。 (實際的原因並非如此,只是橡皮布具有彈性,能更好地轉印圖像而已,它同樣能傳遞水份,但現在用的水分變少了,可以忽略不計。--譯者)
滾筒滾過紙張,將油墨轉印在紙張上。因為圖像是先轉印在橡皮布滾筒上,這個工藝也稱為「膠印」,這個詞的英文Offset printing有轉印的意思,指的是圖像先轉印到橡皮布滾筒再轉印到紙張上的過程。

多年來,這項工藝有很多創新和技術上的改進。包括利用幾塊印版一次走紙印出多色圖像的印刷機、達格倫(Dahlgren)輸墨系統,其排除了潤版的步驟(而是潤版步驟組合到輸墨過程中)。

在輸入端,桌面出版的進步使得幾乎每個人都能製作出專業質量的版式,照排機的發展也使印刷廠能夠跳過照相製版的中間步驟;照排機能夠直接從計算機的圖像製成軟片。從21世紀以來,直接製版機又排除了軟片的需要,可以直接在印版上成像。

半導體用平版印刷主條目:光刻
半導體平版印刷也被稱為光刻,它被用於集成電路等微晶片加工。由於它是加工微米及奈米級尺度設備的最好方法之一,也被用於微機電系統加工。光刻在各種材料的微加工上都有應用,其中在矽片上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近年來興起的無掩模光刻和奈米壓印光刻也開始被逐步應用。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是圖像從表面上雕刻凹下的製版技術。一般說來,採用銅或鋅板作為雕刻的表面,凹下的部分可利用腐蝕、雕刻、銅版畫或mezzotint金屬版製版法,Collographs可能按照凹印版印刷。要印刷凹印版,表面覆上油墨,然後用塔勒坦布或報紙從表面擦去油墨,只留下凹下的部分。將濕的紙張覆在印版上部,印版和紙張通過印刷機加壓,將油墨從印版凹下的部分傳送到紙張上。

凹版印刷(Intaglio)這個詞有時也用來指雕刻印章,其在印在要蓋章的材料上,留下凸起的圖文,這個來自義大利的詞主要指的是雕刻木板,用於裝飾的目的(例如,在傢具上)。 /

凹版印刷通常用於印刷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是與凸版印刷技術相對的。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彩色印刷<br />
彩色印刷是用彩色方式複製圖像或文字的複製方式(與此相對應的是只有黑白的印刷方式,或稱單色印刷)。它包括了許多步驟,或稱轉換過程,才能產生高質量的彩色複製品。下面是彩色印刷的一些主要步驟,以及一些歷史沿革。<br />
<br />
<br />
[編輯] 彩色分色工藝<br />
彩色分色工藝用於對原稿進行數字式掃描,將原稿分成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成分。在數字式成像開發出來以前,彩色分色的傳統方法是對圖像照相3次,每次都用相對應顏色的濾色片過濾不同的光線。不過分色以後,所需的結果是3個灰色圖像,其分別代表原稿的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成份:<br />
<br />
<br />
<br />
<br />
下一步是轉換每一色分色片。在生成紅色成分的陰圖圖像時,生成的圖像代表圖像青的成分。同樣,也生成綠色成份、藍色成份的陰圖片,以便相應地生成品紅色和黃色的分色片。<br />
<br />
<br />
<br />
<br />
青、品紅和黃色是減色法原色,因為每種顏色代表的是從白光中減去一種加色法原色所剩的兩種加色法原色。青色、品紅色和黃色是顏色複製中三種主要的顏料。在這三種顏色在印刷中組合在一起,可以對原稿進行合理的複製,但實際情況下並非如此。由於油墨顏料的限制,所產生的較暗的顏色比較臟,發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還要製作一張黑版,以改善暗部的顏色,提高圖像的反差。已經有多種技術可以從原稿圖像製作這塊黑版;這些技術包括灰色成份替換、底色去除和底色增加。<br />
<br />
<br />
[編輯] 加網<br />
印刷油墨不能混合。出於這個原因,每次只能在紙張上的某個位置印一種顏色的油墨。印得靠近的不同顏色產生的視覺混合,給觀看人員連續調圖像的概念。要使顏色互相分開,可以使用網屏來分達到這個目的,產生的網點也稱為半色調或網目調。<br />
<br />
<br />
傳統的半色調網屏是用兩塊玻璃板製成的,每塊玻璃板上都有填上油墨的線條,這兩塊玻璃板垂直粘接在一起。通過這些網屏曝光制得各張彩色分色片。高反差的圖像,一旦顯影后,根據該區域接受到的光線的數量,形成不同直徑的網點,其就制得灰色的分色片圖像。當某種分色片上特定部位的網點直徑大時則印品上該處著墨量即增多,反之減小。此種靠網點的大小來決定相應顏色著墨量多少的方式成為調幅加網<br />
<br />
玻璃網屏在出現高反差軟片後就逐漸淘汰了,高反差軟片是用分色片曝光制得半色調網。然後為電子直接用雷射在軟片上生成半色調的工藝所替代。目前,計算機直接製版(CTP)技術可以讓印刷廠完全不採用這個工藝的軟片部分。計算機直接製版技術直接將網點用雷射在印版上成像,節省了成本,提高了質量(因為減少重複的複製),減少了製作的時間,同時也減少有毒的軟片加工化學品對環境的危害。<br />
<br />
每英寸60至120線(lpi)網線的網屏用於複製報紙上的彩色圖像。這不能達到高質量的複製,但是已經是廉價的吸收性好的紙張能達到的最好的網目調了。更細的網點會使油墨鋪開,使顏色發污。要想看到網目調的最好方法是用放大鏡檢查彩色報紙的圖像。133至175線/英寸的網屏用於雜誌印刷和商業印刷。<br />
<br />
要測量紙張上吸收或鋪開多少的量度稱為網點增益。<br />
<br />
<br />
[編輯] 調頻加網<br />
數字加網的技術也使加網工藝達到新的境界,最有名的是調頻加網。因為這種加網方式的網點是隨機的,傳統網目調會產生的龜紋效果就不存在了。調頻加網的其它優點是能夠在使用同樣的油墨的情況下得到更寬的色域。簡單的描述即:分色底片上每個網點的大小都是一樣的(該大小由雷射照排機特性參數決定,不可更改),而靠不同區域網點的密度來決定相應顏色在該處著墨量的多少。分色片上某處網點越是密集,則該處對應顏色著墨量也就越多,反之亦然。<br />
<br />
幾乎所有的噴墨印表機設備都使用調頻加網方式,如果你家裡有台噴墨印表機,就可以拿放大鏡看一下你列印的圖像。噴墨列印廠商將這種技術稱為按需噴墨,除此之外尚有另外原理的噴墨列印,但市場上非常罕見。<br />
<br />
調頻加網或一些傳統網線加網與調頻加網混合方式最近逐漸成為膠印或平版印刷的標準加網方式。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膠印膠印,又名柯式印刷,是廣泛使用的印刷技術,是先把上墨的圖像轉移到橡皮布上,然後再轉移到印刷材料表面的一種印刷方法。膠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也是基於水墨相斥的原理的,膠印技術可以避免印刷表面的水與油墨一起傳遞到印刷材料的表面上。
膠印的優點如下:

圖像質量高——比凸版印刷更加清晰、明銳,因為橡皮布能夠與印刷材料表面的紋理很好地接觸。
除了平滑的紙張外,還可以使用範圍廣泛的印刷材料,例如木頭、織物、金屬、皮革、較粗糙的紙張等。
印版的製作快速、簡便。
印版耐印率比直接平版印刷更高——因為印版和印刷表面之間沒有直接接觸。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刷是指將圖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複製的一種技術。一般使用印刷機將油墨印在紙張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組成部分。印刷機是能夠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機械。在中國,印刷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對文化知識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書籍通常採用膠印的技術來印刷,有時也採用凸版印刷(主要用於報紙或目錄冊的印刷,但比較少有)。
印刷的歷史

西元868年唐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編輯] 古代印刷術
在中國,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印刷實物來看,中國雕版印刷術是在西元7世紀出現的,即唐朝初期。 在埃及發掘出來的印在紙草紙,羊皮紙上的雕版印刷品,時間上至公元900年。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版。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但無法證明為宋活字本。 中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 (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編輯] 雕版印刷之起源
雕版印刷最早是在中國發明的。十九世紀末曾有日本學者島田主張中國在公元6世紀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據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書本」一詞;又根據明《河汾燕閑錄》中「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一語,認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但多數學者認為島田根據不足,主張隋朝還沒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唐朝。1。文獻根據有: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造泥制底及托模泥像,或印絹紙隨處供養。」馮贄:《雲仙散錄》:「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餘。」
最早的印刷品紀錄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書始於唐貞觀,其主要依據是明史學家邵經邦的《弘簡錄》,唐太宗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約在貞觀十年(西元636年)印刷。書中還引唐馮贄《雲仙散錄》:唐玄奘印施普賢菩薩像(約西元645~664年)施送四方為旁證。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14年)雕本《開元雜報》是世界最早的報紙。
雕版印刷佛像在唐朝的盛行,和佛教有莫大關係,後來印刷的範圍擴大到其他經典。
(宋)朱益:《猗覺寮雜記》:「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後唐方鏤《九經》。
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于7世紀末中國唐朝武則天時代(據一份「反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最古老木板印刷物被載入歷史教科書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並非出自新羅時代(8世紀初~751年前),而是高麗初期(11世紀初)的印刷物。隨著1966年在佛國寺釋迦塔2樓舍利函中,與《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起出土的《釋迦塔重修記》最近被解讀,從而證明該佛經系 11世紀產物的證據浮出水面。因此,日本的《百萬塔陀羅尼經》(公元770年)成為最古老木板印刷物的可能性變大。)。
日本奈良法隆寺《陀羅尼經》,約770年印刷于日本。
敦煌發現的《金剛經》,868年印刷,雕工精細,遠勝早先的陀羅尼經。
中國傳統的年畫中至今還保留有木版年畫工藝,例如著名的楊柳青年畫。
由於雕版印刷製作的印版只能用於特定的印刷品,製版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貴。為解決製版的問題,後來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由於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複使用,使印刷的整體效率大大提高。相傳最早是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早期的活字使用膠泥製作,近代則改進為使用鉛字。
活字印刷是由畢升在1040年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發明的。在12世紀和13世紀,有許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圖書館,含有幾萬書印刷的書。 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的根據是:
①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是我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說的近世當然是宋代,說明用錫活字印書是在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在《藏書紀要》(18lO)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確確說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編輯] 印刷的傳播
中國的元代,中國和歐洲的交往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蒙古的遠征,將中國的文化帶到西方,一是西方的傳教土也多次來到中國,回國時也帶去了中國的印刷技術。西元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多年,在他的《遊記》中,敘述了中國印刷紙幣的情況。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印刷情況。據說,在這一時期,也有人把中國的印刷品及雕版帶到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爾後出現的是活字印刷。只是歐洲從雕版印刷過 渡到活字印刷用時較短。
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的路線,在很多著作中所談的有三條。一條是歐洲的傳教士和旅行家直接把中國的印刷術帶到歐洲;另一條是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第三條則是由俄國人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中國的印刷術最可能通過穿過絲綢之路的維吾爾人傳入中亞,經過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但有人認為缺少足夠的證據。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母雕版,是在敦煌發現的十四世紀古維吾爾文木活字。
德國美因茲的約翰內斯·谷登堡于1440年發明了歐洲的印刷技術。根據他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一開始就使用油性墨。不過,研究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西方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漢學家安田朴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1]。
[編輯] 工業時代印刷術
印刷機的發明,將印刷技術從手工階段帶入到機械階段。
1455年,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凸版機械印刷機。
[編輯] 印刷對知識傳播的影響
印刷機的開發使知識的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469年在威尼斯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即出版社),1500年該城就有印刷廠417家。1476年,William Caxton在英格蘭成立第一家印刷社°在1539年,西班牙人Juan Pablos 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Stephen Day 于1628年在美國麻塞諸塞海灣地區建立了北美第一家印刷社,並協助成立了劍橋出版社。
[編輯] 信息時代印刷術
在電子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印刷進入了電子控制和自動化的時期,電子排版、電子分色、電子雕版廣泛應用,在印刷質量和效率上都得到了巨大提高。計算機的應用繼續將印刷帶入了數字印刷時代,使傳統工藝難於完成的小品種、多變化印刷得以順利實現。
[編輯] 計算機印刷文件可通過雷射印字機、噴墨印表機或其它計算機印表機。在最近幾年,計算機列印和工業化印刷工藝已經融合在一起,導致數碼印刷的發展。(編輯] 其他印刷
版畫的繪製過程也常稱為印刷,影印也是印刷的一種。 還有很多其它生活有的印刷活動

名片!印刷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